校友名录

当前位置:首页>>旧栏目>>首页活动栏目>>校友名录

勘查地球化学的尖兵

发布时间:2012-04-13   浏览次数:0

勘查地球化学的尖兵
记校友李惠教授
作者:保定物勘院供搞    百年校庆来源:校友通讯第五期    点击数:910    更新时间:2004-11-2
李惠教授于1958年保定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天津大学矿冶系学习,1959年9月据国务院的院系调整,天大矿治系整体调到河北唐山矿冶学院(现河北理工大学)。59年底又被院系选拔到学院地质系当教师。1960年派到北京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进修。1962年根据国家规定转为北京地质学院学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
1964年到1970年在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化探室任技术员。1970年随所迁桂林更名为冶金部桂林地质研究所,任化探室副主任、工程师;1980年调四冶金部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任室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调冶金部物探公司(保定)先后任高工、教授、室主任,勘查院物化探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和有色及贵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攻关、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白银基金、国家黄金局及矿山各种科研项目50多次。是“八五”期间国家重点黄金地质科技攻关项目(90051—09),“我国主要类型金矿床综合方法找矿模型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国家攀登计划(55B—34)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在研究化探找盲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开拓了构造叠加晕法、包裹体气离子晕法、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模型法、地球化学专家予测系统、热释卤素法等新方法。在研究金及有色金属盲矿予测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方面,建立了金矿床、矽卡岩铜矿、斑岩铜矿、热液脉型铜矿、铌钽钨矿、脉状钨矿、层控铜铅锌矿和锰矿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中,开拓了化探找矿模型化的新思路,大大提高了化探找矿效果,其中脉钨矿床“三环一帽”模型的建立,是脉钨矿床“五层楼”宏观模式向微观地化模型的发展和突破,两者结合,显著提高了找矿效果。首次研制的“胶东金矿区岩石地球化学专家予测系统”是化探找盲矿使用计算机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一次飞跃;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在发展了原生晕分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原生叠加晕,近年来又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法,使化探找盲矿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飞跃,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在危机矿山深部及外国找盲矿开创了构造叠加晕新方法。新技术。已在十几个金矿山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据统计在十多个金矿山提出了盲矿等区外100余个,予测金属量达200吨以上,验证证明统计已获得金金属量44吨,缓解了矿山资源危机,延长了危机矿山服务年限,保持了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先后荣获了国家、部、省、市及单位各种荣誉达101次(项)。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是“七五”“八五”期间地质选工作者和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等。
先后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三、四届副主任、中国黄金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第十六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学术部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