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德育之窗>>德育科研

打开你沉默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2-04-28   浏览次数:0

 保定一中  罗人全   
案例:
       
高一文理分班后,一个叫小某的学生来到了我的班级,对于新的班级,我是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的,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不同的途径了解了我现在的学生。小某是刚到我班级的一个学生,高一时我没有教过他,但因为是邻班,我认识他,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在班级里面,他很少和同学交往,脾气比较古怪,几乎很少与同学交流,还经常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顶嘴,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非常孤僻的学生,与老师的顶嘴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够引起老师的重视。但因为性格孤僻,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的与人交流,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这样说,在原来的班级里,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分班以后,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正因为这样,他早上经常迟到,问他原因总是沉默。分班后第三天他又迟到了,找他谈话,他还是沉默,我忍无可忍,严厉的斥责了他,说你在这样沉默我以后就不管你了,让你自生自灭。孩子毕竟是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流下了眼泪。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有什么委屈你说出来。他说:“我愿意写出来。”听到这话,我马上给他纸和笔,一会他就写好了。大概的意思是因为他姐姐经常到他家里来,总让他抱孩子,所以做作业就到很晚了,早上就容易睡过头。知道了他迟到的原因后,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说了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
一、分析:
1.家庭原因
        通过打电话了解到,他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维持生计,一天到晚忙着自己的工作,他姐姐因为婆媳关系不好,经常带着孩子到家里来,这个小孩总是让他带,可以说家里几乎没有人管他,也没有人和他交流。
2.自身因素
         虽然他是个男孩,胆子却很小,也非常内向,甚至可以说有点自闭。他就感觉到同学之间根本没有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另外,在做任何事情上,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凭借主观愿望做事。而面对失败,就采取逃避的和消极应对的方式(如老师和其交流,以沉默对抗)。久而久之,他形成了对别人(包括老师)不屑一顾,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性格。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我以为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在原来的班级中,他是一个被欺负的对象,同学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给过他关爱,老师也对他了解不够,处理和他有关的事情,也是采用简单
二、处理策略
1.以心换心
         我在没有很好的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批评了他,确实是伤害了他。自尊是学生极其珍贵的心理品质,是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时我才猛然醒悟到刚才他流出的泪水,决不是简单的怕老师而流的,而是一种委屈的泪水,伤害自尊的泪水。我知道,象他这样的学生,自尊比别的学生要脆弱,于是立即向他真诚的道歉,并希望他能原谅我的简单粗暴。老师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出现错误时,真诚的向学生道歉认错,是老师树立威信的最佳时机。我对他说老师是否可以家访一次,他愉快的答应了。可以看出,他太缺少老师的关心了,或许老师的这次家访,在他看来正是对他关心的开始。从家访以后,他似乎变了一个人,变得开朗了,做作业也很积极了,从来不问问题的他,也开始主动问题了。
2.沟通交流
         我班里有一个作业,就是每天要写心理日记,有的同学称为谈心本。对于这个同学,无论他写多少,我每天给他回复满满的一张,和他交流对班级的看法,对老师的看法,对同学的看法,他经常向我提出我做得不对的地方,还在心理日记里告诉我要保持合理平和的心态,不要总是生气,那样容易衰老。
三、反思
1.教育应该有爱
        教育者应该充满爱,这是每个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究竟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爱呢?作为教育者的爱,应该是一种真诚的爱,一种平等的民主的爱。有的班主任会说,严格要求难道不是爱吗?我说当然是,但在这样的爱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灵气的人,而把学生当作是班主任的私有财产。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
2.学会倾听
       著名的教育学家韩风曾说过:难以教育好的学生,是没有了自尊心的学生;能教育好的学生,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学生。这句话永远影响我的德育工作。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任何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地促进学生进步,这是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在沟通过程中,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而应当用爱心去唤醒童心——
“教育应当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除了这种换位思考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学会真诚的聆听,从聆听中发现问题,从聆听中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聆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