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旧栏目>>教学科研

加强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记保定一中课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浏览次数: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础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发展要求。自此,新高考、课程改革、选课走班……逐渐进入高中的视野。但是,高中改革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什么样的变革才有可能真正唤醒高中教育向人性的回归等根本性问题,怎样变革才最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等仍然急需我们去研究破解。因此,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在新一轮改革中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定一中于2016年成立课题中心,调动广大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保证教师申报各级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地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规范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中极具专业性的内容,一般教师对课题研究了解有限,这种情况限制了广大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在上级领导指导下,保定一中积极整理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校本教材,丰富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体系,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制定了《保定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课题研究。

 


 

借力发展,提升课题研究高度

面对教育的不断变革,一味的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保定一中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联系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资源,为课题研究助力。

2017年11月,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质高中精英育人策略的研究——以保定市第一中学为例》开题报告会在保定一中举行。报告会邀请教育界的五位专家参加,包括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好课堂》组委会执行主任、特级教师冯恩洪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金善教授,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印松教授,河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处长、硕士生导师李保会教授,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冯洪所长。
 


 

另外,2017年由省教育厅发起的河北省名师工作室评审活动中,保定一中孟全海老师成为全省两个高中物理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以孟全海名师工作室平台建设为契机,相关省级课题已完成立项工作。

 



 
    以课题带动全体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学生助力发展的导师和人格示范,保定一中将打造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学生潜能,助力生涯规划,让学生自我觉醒奔跑起来。保定一中以“1+3”创新实验班为龙头,做好精英教育,使全体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民族自信、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具有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为优质大学输送优秀人才,让人才在优质大学里更加优秀。
 

 

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处处开花

课题研究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保定一中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逐步推进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由田烈校长主持的河北省教育规划“十二五”一般资助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进入结题鉴定阶段。该课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考量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方向、办学特色,通过研究,努力使以保定一中为代表的省示范性高中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从而成为省示范高中发展建设的模板;加强与京、津、冀名校的联系,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努力形成区域联动,打造精品课程;借助信息技术云计算,发挥大数据优势,实时追踪学生的发展动态,分析学生的发展可能,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高校录取提供可靠数据;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落实,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输送人才。

 


 
    2017年,保定一中四位教师主持的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通过了市教育科学所验收,顺利结题。四项课题分别是:曹华春主持的《高中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导》、于艳玲主持的《优质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潘敏主持的《高中生物和化学关联性知识和方法的整合研究》、韩彦奎主持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保定一中加强顶层设计,提早规划,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研究活动中的高端平台,在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的保定一中,课题研究已成为新风尚;不久的将来,学校还将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学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