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信息时代,把脉科研兴校 ——保定一中“吴甡校长工作室”专家主题研讨会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23 浏览次数:0次


2018年10月17日 ,“信息化时代•校长领导力之科研兴校”专家主题研讨会在保定一中召开。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吴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时俊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张铁道院长、中国教育报时晓玲主编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东城区、房山区和保定市的50余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主持人吴甡校长开宗明义:此次会议是为保定工作室量身打造的,针对学校工作中校长最揪心的问题“教育人才与团队培养”,给出一剂良药——通过课题研究来建队伍、给利益、促提高、形成果、带氛围。

把教育当作研究就非常美妙。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案例研究”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研究背景谈起,他用“疏离感”来形容信息技术与教育者的关系,指出信息技术应用简约性与教师使用负担增加的辩证关系。
李芒强调用信息技术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要下大力气,提高会用的能力,以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在讲到研究内容时,李芒强调教学中要常思考、反思,让鲜活的问题解决成为小课题。他特别强调要强写作、要发表、要传播,要做会表达的老黄牛,让教学更学术些,把教育技术的“工具控”转变为“目的控”。
在讲到研究目标时,李芒用斯坦福大学教授不用PPT,用黑板演绎课程的例子,阐释教育教学要关注效率、效果和效益三者关系:技术应用固然要讲效率,但作为教育更要注重效果和效益。我们宁愿效率低一些,效果好一些,效益高一些。区别对待解决教学效率、效果、效益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
讲座进行中,吴甡在微信平台精辟点评到:教师应该建立教学学术概念,不能只是上课了,你没有提高要问问自己:你有反思吗?有思考吗?有传播吗?

教育角色要求您做专业的事儿。中国教育学会时俊卿研究员在《从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说有效教学》讲座中,运用霍桑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案例,启发教育者要善于收集、处理案例,并从中逐渐摸索出经验性的教育规律性。他强调“爱”是教育的底限,“什么是爱,怎么去爱”是有规律性可循的知识,需要各位教育者仔细研读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知识。他强调说:开展课题研究时不讲政策是最愚蠢的研究。
吴甡在后台留言:能回答出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做,真的需要去做吗,我们能不能做这三个问题时,就说明你研究的课题是有价值的。









在本次研讨会上,作为吴甡校长工作室成员,保定市的保定一中、三中分校、十七中学、高新区小学、八一学校的五位校长分别代表高中、初中和小学汇报了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预期和困惑。保定一中校长李保雪从“查新、创新、出新——引领教师成长,推进学校发展”角度,汇报了课题研究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的体会、构想和困惑。李保雪说道:“课题就是要推陈出新、创新,需遵道入辙,需条分缕析,且落地落实、方法展示、成果显示。”
10月17日,正值重阳佳节,为祝贺会议成功举办及表达收获满满的感恩之情,高新区小学校长高惠娟即兴赋诗:适逢重阳戴月星,汇聚古城目标同。教是保障育为里,研究信息时代功。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18日,在保定市教育局、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等多方大力支持下,“吴甡校长工作室” 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经过认真遴选,保定市20位具备培养潜质的校长成为工作室首批成员,李保雪校长名列其中。此工作室旨在助力京保教育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带动保定市中小学基础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保定市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也是为了响应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优化区域教育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和整体水平,实现教育人才队伍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工作室学习形式多样,通过高端校长学术沙龙、走进成员校、出去考察学习、网络研讨等多元路径,广泛参与教育领域以及成员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研究。
工作室教育资源丰富,聘请了陶西平、张铁道、时俊卿、李芒、马宪平、廖厚才、杨志成等名家名师,同时还有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