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母校

当前位置:首页>>校友在线>>情系母校

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有删节)

发布时间:2020-06-05   浏览次数:0

 保定近代邮政开办较早,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初保定设邮局。保定也是河北集邮活动兴起较早的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有了集邮活动,早年河北著名邮人王藜青、苏耀南等都在保定留下他们的足迹。甲戌邮票会中河北会员30人,其中保定会员就有9人之多,占近三分之一。解放前保定有不少邮人还参加了新光邮票会、天津邮票会与北平邮票会等。但保定当时有没有自己的群众集邮组织呢?近年经笔者调查了解,20世纪40年代初期,保定同仁中学教工和学生中的集邮者曾成立“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开展集邮活动。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是目前已知的解放前河北境内唯一的一个早期群众集邮组织,对它鲜为人知的历史,自然是值得认真追寻查考与研究的。

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成立于1941年前,是个以同仁中学教工和学生中的集邮者为主组建的邮会组织,故称同仁邮票研究会,会长为王承立。王承立曾就读于同仁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文牍、图书管理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人心惶惶,同仁中学曾一度停课,部分师生南下,部分留校教工纷纷搬到校内教工宿舍。不久王承立即改任保定基督教公理会文牍,而王居住的教工宿舍与公理会只一墙之隔,中有小门相通,来往极为方便。

同仁邮票研究会邮友经常聚会,或在校内,或在王承立家中,切磋邮识,交换邮品,并曾以“保定同仁邮票会”名义在《天津邮刊》(1941年第3期)上刊登出让邮票的广告。广告所载邮票会联系地址为“保定南关公理会内”,这是因为王承立当时供职于公理会,任书案文牍工作,接受来往信件比较方便。其实邮票活动主要在同仁中学内,而王承立家也在校园之内。

1941年7月伪华北邮政利用各地库存的中华邮政邮票发行加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苏北”、“蒙疆”等地名的邮票,因所用原库存底票版别、齿孔、刷色、面值不同,加之加盖字型又有小字与大字之分,可谓五花八门,使收集者东寻西觅,难以集全。同仁邮票研究会通过收集和初步整理,曾印刷《华北六处加盖邮票大小字类别表》,对加盖所用原票的版别、面值以及加盖字样、字型大小等列表说明,便于收集。刘广实编《中国集邮书刊简目》(1964年油印本)曾收录此表,这一表格尾处落款为“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制”,时间为“30.11.25”,即1941年11月25日。

1941年春夏之时,同仁邮票会曾在同仁中学校内女生部院里的一座小教堂中办过一次邮展,用镜框展出各种邮票,一排排整齐地悬挂在墙上。据家在唐山的王承立的长子王治国回忆,他曾见过一张署有“同仁邮票研究会会员合影”字样的照片,前后两排约有10余人。会员中有同仁中学教师,有学生,也有校外的人员,经反复印证能以确认者,除王承立以外尚有同仁中学的教师陶文祥、刘芰村(刘羡秋)、马泽长等。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同仁邮票研究会成立之时,公推王承立为会长。王为保定早期邮人,原籍保定,1909年生。抗战初期,华北沦陷,北平集邮活动陷入低潮,而天津租界内集邮活动则一度活跃起来。1940年初,由津沽著名邮家雷润生、李东园等发起,成立天津邮票会,不久创办《天津邮刊》,是当时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邮组织。王承立为该会118号会员,他在《天津邮刊》曾发表《香港版总理票之分类》、《伦敦版、北京版之鉴别》等研究文章。抗战胜利后,王承立赴北京灯市口华北基督教公理会董事部担任文牍兼事务,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工作,962年9月下放,调回保定地区生产资料公司工作。王承立所藏甚丰,尤以清代、民国、解放区票与碑拓法帖为多,由于“文革”中受到冲击,邮票与集邮书刊等多已散失,据王家所留一份“文革”抄家记录单显示,一册“晚清至民国邮票”及一册“抗日时期至解放初邮票”俱抄走。王承立于1978年1月21日病故,享年68岁。

保定同仁邮票研究会成立于六十余年前,虽然它人数不多、规模不大、存续时间较短,然组织会员交流邮品、研讨邮学、举办邮展、编印资料,却极为活跃。